台灣與美國深化高科技戰略夥伴關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面臨重塑

科韻媒
更新時間:2025-10-03

2025年10月,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高科技戰略夥伴關係正進入關鍵階段,雙方正積極協商,旨在降低美國對台灣出口產品的關稅,並擴大半導體領域的合作。此舉不僅對兩國經濟具有深遠影響,更可能重塑全球關鍵技術的供應鏈,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和電子產業方面。

台灣副行政院長鄭麗君正主導這些談判,她提出了一項「台灣模式」的合作計畫。該計畫的核心在於透過投資提升美國的生產能力,同時確保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不會因此而外移。美國此舉是為了降低其對台灣先進晶片的依賴,尤其是在台灣海峽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增高的背景下。對台灣而言,降低關稅並建立戰略合作框架,對於保護其經濟利益並維持其作為全球晶片製造中心的地位至關重要。

儘管美國政府內部存在一些政治干擾,包括政府停擺等問題,鄭麗君仍對雙方達成共識表示樂觀。若這項夥伴關係最終敲定,它將成為台美經濟與安全合作的基石,目標是確保美國國內晶片生產能力,同時讓台灣繼續作為產業的核心樞紐。全球科技產業正密切關注這些進展,因為半導體供應的穩定性直接影響著AI、汽車和電子等關鍵領域。

與此同時,美國對台灣的政策立場也再次受到關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於9月30日重申,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沒有改變」,仍堅守「一中政策」,並以《台灣關係法》、美中三項聯合公報及對台六項保證為指導原則。發言人強調,美國致力於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並指出中國的行動持續對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構成最大威脅。

美國國會也正採取具體行動支持台灣。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預計於10月22日舉行聽證會,審查一系列支持台灣的法案。其中包括「為我們區域夥伴提供升級保護以應對惡意環境法案」(PORCUPINE Act),該法案旨在加速美國對台軍售,將台灣列入與日本、澳洲等北約+成員國相同的類別,以縮短認證和通知期限,加快許可流程,並促進軍事裝備轉讓。

此外,「台灣國際團結法案」旨在反制北京扭曲台灣主權主張的企圖。「嚇阻中國侵略台灣法案」則將準備一套經濟制裁方案,一旦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或非軍事侵略,將立即實施。而「美國-台灣美洲夥伴關係法案」則將支持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與台灣保持正式外交關係的七個國家,以對抗中國切斷這些關係的努力。

然而,美國前總統川普對台灣的態度引發了一些擔憂。有報導指出,川普曾質疑台灣對美國利益的重要性,甚至為了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而暫停對台灣的新一輪軍事援助。這種立場讓台灣感到不安,促使台灣官員澄清,台灣並非「搭便車者」,也不期望「被拯救」。

除了美台關係,歐洲與台灣之間的合作也日益受到重視。有專家呼籲歐洲與台灣建立更深層次的「非官方但實質性」夥伴關係,以在中國日益強勢和美國日益單邊主義的時代中建立韌性。儘管梵蒂岡是唯一與台北保持正式外交關係的歐洲國家,但歐洲國家在非官方夥伴關係的框架內仍有許多可以做的事情,例如在面對中國的脅迫性「灰色地帶」壓力時,共同維護台灣的實質獨立和台灣海峽的和平。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預計將於今年10月舉行會晤,台灣問題很可能再次成為兩大強權之間的談判籌碼。這使得台灣的命運不僅僅是美中關係的議題,更凸顯了台灣在複雜國際格局中的自主性和其他國家,包括歐洲,在維護台灣事實上獨立和區域和平方面的能力。

總體而言,2025年10月以後的台灣國際新聞聚焦於其在複雜地緣政治環境中的戰略定位。與美國深化高科技合作、美國國會的立法支持,以及與歐洲建立更廣泛的夥伴關係,都顯示台灣正積極尋求鞏固其國際地位和經濟安全,同時應對來自中國的持續挑戰。這些發展將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國際貿易關係以及印太地區的戰略平衡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標籤